专利预审通过≠正式授权!——预审如何影响正式审查?
专利预审通过≠正式授权!——预审如何影响正式审查?
“预审通过,即代表正式审查也会通过?”
持有这种“乐观”心理的申请人,也许会面临下面这类风险——
预审通过,正式审查却被驳回! |
而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大概率是还没搞清楚预审和正式审查之间的关系。
预审与正式审查之间的关系
a、流程上相互独立
从程序上看,预审的加速路径是:预审—>正式审查—>授权/驳回。
可以理解为,预审是正式专利申请的前置流程,并且预审只是作为正式审查的催化剂,不能直接生成授权或者驳回这类的产物。更具体的,预审是指由企业注册所在地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后文简称“预审中心”)预先对申请文件进行前置审查。
若预审通过,则获得催化剂,进而加速正式审查阶段。通常情况下,在进入正式审查后的1个月内,就可以收到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从而可能将专利申请的周期缩短至6个月。
若预审未通过,即没有催化剂,正式审查将按正常速度进行。此时,专利申请的周期可能需要22个月左右。
可见,预审是否通过,仅会影响正式审查的速度。
b、受理的审查机构不同
从受理机构上看,预审是由企业注册所在地的预审中心进行审查,而正式审查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审查。
最终能否授权的决定权,则掌握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手里。
其实,国知局设置预审机制的初衷,在于向一些高质量专利申请提供加速机会,让这些专利申请得以快速授权。
因此,预审这道程序的实质是筛选出高质量的专利申请以进一步加速审查,而不是确定专利申请是否可以授权。
既然如此,除了加速正式审查,预审结果对后续的流程还有什么实质性帮助吗?
在此之前,先了解一下预审的审查内容。
预审的审查内容
完整的预审程序包括预审备案和预审审查,预审备案是否成功决定是否可以提交预审请求。关于预审备案的详细内容可以参见另一篇文章:
预审备案成功后,就可以向地方的预审中心提交预审请求,并进行预审审查。
预审审查两方面内容:
- 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
各个地区的预审中心会公布预审的技术领域,不同地区的预审中心接受的技术领域可能不同。特别地,有些预审中心仅仅针对更小的技术领域分支设置预审通道。
如果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没有落入相应地区的预审中心接受的技术领域,则预审不通过。技术领域符合预审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审查专利申请的质量。
- 专利申请的质量
对专利申请的质量的审查,不同地区的预审中心情况不同。
有些预审中心更看重一些形式、规范问题,而有些预审中心会对实质问题(如,客体问题、新创性等)做审查。
笔者认为,随着预审机制的逐渐发展,每个预审中心进行全方位审查是必然趋势。
预审如何影响正式审查?
各地预审中心的审查侧重点不同,正式审查恰好又基于预审通过后的申请文件开展。
当预审中心侧重于审查新创性问题时,抛开预审通过加速正式审查这一最直观的影响,预审对正式审查还会产生一些其他的附加影响。
预审的通过可能有助于正式审查授权速度。
如果预审流程中包含对申请文件的创造性审查,相当于已经经过一轮新创性审查的考验,权要的创造性很可能就已经满足授权条件,这就有可能让进入正式审查的申请直接通过授权。
结语
预审通过除了能够加速正式审查,其对后续流程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影响和益处。申请人需理解预审和正式审查的独立性及审查内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