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惊喜突破,美国专利申请37天授权
案例分享-惊喜突破,美国专利申请37天授权
在你的印象中,申请一个美国专利并成功授权的周期是多久?
很多人会脱口而出“一年”或“几个月”。的确,这是美国专利申请加速后的常见周期。
但你能想象一件美国申请能在短短“37天”内授权吗?
今天,我们将分享一个刷新我司记录的案例,说说这次极速授权背后的故事。
注:为保护客户隐私,回顾该案件时将特别隐去客户信息,以及相关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
今年4月底,某国内双一流高校的客户找到我们。该客户提供了5件已经授权且在优先权期限内的中国专利,希望能选择其中授权率最高的一件快速落地美国。
既然中国都授权了,那随便选一篇去申请美国专利就行了?
事实并非如此,在我们发布的文章中就跟大家分享过,中国的专利授权并不代表在美国也能授权。
值得庆幸的是,客户展现出高度的专业素养,他们并未随意委托,而是选择由我们事先进行详细的专业评估。
授权前瞻性评估,是成就本案例的关键
在我们仔细评估5件中国专利后,发现除了其中一件以外,另外4件专利授权权要保护的基本都是算法逻辑和过程,且涉及公式。
而根据我们丰富的美国专利申请经验来看,这4件专利很可能触发美国101问题(即,客体问题),这也是美国专利申请失败的重灾区之一。如果存在较大的101问题风险,面对美国审查时,事态会变得更加棘手。
虽然,单从新创性层面来看,选择的这一件相对于其他4件更弱,但却极大可能地规避了美国答复过程中的一大难题——101问题。有些美国审查员对此问题非常严格和执着,所以考虑到101问题,我们建议客户优先考虑此案。
如果你已经熟悉了我们的服务模式,或者曾看过我们往期文章,可能会有所疑惑:101问题不是也能提前解决吗?
确实可以。
不过由于客户预算有限,希望尽量低成本快速授权,加上本身有已经授权的中国专利作为优先权这一优势,因此我们建议客户走免费的PPH加速,而不是选择需要额外付费的Track One等途径。
然而,另外4件的客体风险比较大,要实现客体问题基本0风险,需要从结合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对权要进行大幅度调整,单纯增加从权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这显然不符合PPH提交的条件,即提交的权利要求需要与中国专利申请中可授权的权要实质对应。
关于美国加速途径的更多内容可以查看文章:
其审查结果也证明了我们选择的准确性。
本案提交的PPH加速,在审查阶段并未指出101问题。
挖掘强化,为本案例上了一道保险
虽然本案例在审查时并未被指出102/103问题(新创性问题),但保险起见,我们仍然基于原内容,挖掘了创造性更强的内容,并重新布局从权。
这样便可以尽量得到有授权前景的审查意见,进而实现快速授权。
从结果看,这个处理貌似显得多余?
但这就好比,给即将远行的汽车准备备用轮胎。虽然原来的轮胎看上去没什么问题,备用轮胎似乎显得多余,但它能为你提供一个可靠的保障。
同样的,强化创造性这个处理至少为快速授权上了一道保险,即使面对可能的风险,也能有足够的底气应对。
优化改写,是本案例零答复的基础
112问题(撰写质量问题),在很多直接翻译中国专利后,递交美国申请的审查意见中屡见不鲜。
在前瞻性评估阶段,我们也发现了原中国专利可能存在权要支撑不足及自定义术语定义不清的问题,某些重要特征在说明书中只是重复权要的描述,并未展开说清楚。
虽然这些问题在中国审查时并未受到质疑,但是在美国,很可能会引发112问题。
那为什么本案例能完美避开,直接授权呢?
原因在于我们严格按照美国112条款的规定,对申请文件做了优化改写,并非直接将原中国专利翻译后递交美国。
全方位处理,成就了惊喜结果
基于这一系列的处理,最终该美国申请于2024年8月21日递交,2024年9月28日便直接收到NOA(收到授权及缴费通知书)
用时仅仅“1个月+7天”。迄今为止,这是我司团队利用我们海外快速授权的独特模式,创造过的最快美国专利授权案件。
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专业服务令我司博得了客户的青睐,更让我司的专利授权成功案例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