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技术/产品保护,该怎么做?——从零开始,掌握专利保护这几个关键点
面向技术/产品保护,该怎么做?——从零开始,掌握专利保护这几个关键点
作为专利新手,面向技术/产品保护的专利到底该怎么做?
要彻底弄清楚这个问题,首要任务就是理解专利保护的基本原理。
实际上,专利保护不仅是为技术和创新提供的一道“防火墙”,更是一种“战略性工具”。
本文将带您从零开始,系统地掌握专利保护的一系列基础知识。
什么是保护?
首先,让我们弄清楚什么是专利保护。
专利就像是为你的产品安装了一道“雷达屏障”,能够防止竞争对手抄袭你的技术、擅自生产并销售你的产品,这是专利保护最直接的含义。
其实,专利还有另一层更广义的保护,即,能够对竞争对手进行打击。这也是行业里常说的攻击型专利。
什么样的专利才能起到保护作用?
不管是一般的保护还是更广义的保护,并不是所有的专利都能起到保护作用。
想要你的专利起到保护作用,关键在于是否可能抓住对方侵权,并让对方承担足够的后果。
为什么这里用的词是“可能”?
有时候侵权不一定真的发生,但专利对对方产生的威慑力同样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更直白地讲,即便还未真正确定对手产品专利侵权,但让对手知道相同/类似技术的专利已经存在,有所顾忌,也是一种变相的保护。
形成有效保护的要素是什么?
要想形成有效的专利保护,抓住对方侵权,并让对方承担足够的后果,关键是看专利是否具备以下要素:
(1)可取证性
在专利保护中,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证明对方的侵权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铁证如山,才能让侵权者无所遁形。因此,容易取证是专利形成有效保护的关键要素。
设想一项专利涉及一个用于计算某参数的公式,另外一项专利涉及的是基于人的动作控制界面显示,这两个专利谁更容易取证?
前者很难,原因在于你需要证明对方用到了相同的公式来计算同样的参数,即使是复杂的反向工程可能也不一定能拿到铁证。但后者可能通过简单的测试就能取证。
(2)难以替代性
为了在专利纠纷中占据有利地位,就要确保专利技术不易被对手规避。
专利保护的技术方案不易被规避,是其难以替代性的一种表现。
假设对手的产品确实侵权了,这时候对手必然会考虑规避设计,舍去或替换专利保护的技术方案中某个技术点并改变产品,以顺利避开专利侵权。
但如果专利中的技术点具备不可替代性,竞争对手在面临侵权指控,也很难通过改变产品来扭转专利侵权的局面。此时,“难以替代性”的特点就能彻底堵死侵权者的退路。
此外,即便对手并不是针对性抄袭,只要对方没有针对专利做规避研究,照样容易误打误撞进入专利保护范围的“陷阱”。这是难以替代性的另外一种情况。
(3)后果的严重性
如果专利侵权需要面临经济赔偿、产品下架、市场禁售等这些严重后果,竞争对手会有所”忌惮“,这样的专利才能形成有效保护。
但实际上,并不是抓到对方侵权,就一定能对侵权者进行“重罚”。
比如诉讼历时较长的情形,诉讼成功时原本侵权的产品已经过了市场热销期,侵权者可能已经获得了相当的收益。即便此时法院判定其侵权成立并要求经济赔偿,对侵权者来说,这些成本可能已经在热销期间的高利润中被弥补。
甚至一些侵权者还可能在一个市场面临侵权诉讼时,迅速转移中心到其他市场或领域。可谓是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做得淋漓尽致。
具有保护作用的专利有什么特点?
说了这么多,究竟什么样的专利才能让侵权者“无处可逃”?
笔者总结了四大关键特质,一起来看看!
- 取证可行,成本可控
能轻易抓住对手的把柄,就是专利保护的第一步。
一些偏后台算法的专利,由于需要买回昂贵的产品进行大量、长时间的反向工程,取证成本高昂且难度大,即使专利侵权能坐实,可能到时候已经过了让产品下架的最佳时期,加上专利诉讼费用,专利权人收益甚少。
- 保护范围合理
有些人认为,专利保护范围肯定越大越好,这样对手才更容易侵权。
确实,保护范围越大意味着对手越有可能踩雷。不过一旦范围过大,专利的稳定性可就危险了。这时侵权者很有可能对你的专利提起“无效”攻击,把你的“大网”撕出一个大洞。
所以专利保护范围既要大,又不能太大,否则容易被无效。
- 技术和法律的双重稳定
所谓技术稳定性是指,技术迭代更新速度慢。倘若你的技术在这个月拿到了专利权,下个月就被新技术替代。那这样的“昙花一现”式专利属实不值一提,保护价值也很有限。
同样的,法律稳定性也不容忽视。撰写质量直接影响到专利的法律稳定性。再好的技术也离不开精准而严谨的申请文件,否则照样容易被对手以“无效”之名击败。
- 锁定合理的侵权主体
专利保护应识别适合维权的主体,即,专利保护应该锁定那些实际可能且适合进行维权的侵权者。在实践中,有些技术其侵权主体可能根本不是适合的维权对象。
比如,某些产品的生产厂家可能是一些小作坊,其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短且市场流通快,一旦专利权人发现了侵权行为并采取法律行动,等到诉讼程序完成时,他们的侵权产品可能已经从市场上消失,甚至立马”转换阵地“生产其他产品,这就增加了对其进行惩罚的难度。况且小作坊通常规模较小,法律合规意识不强,资源有限,即使赢得专利侵权诉讼,也难以从这些小作坊获得实质性的赔偿。
相对而言,在某些特定的平台上,专利却可以直接作为维权的手段。以亚马逊为例,亚马逊提供了“中立专利评估程序”的专利申诉机制。专利权人可以通过请求该机制进行侵权评估,进而快速封禁侵权商品的销售页面,停止侵权行为。这不仅使维权成本降低,也大大增加了维权效率。
专利形成保护作用难在哪里?
要想让专利保护真正发挥作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有许多挑战:
- 授权门槛高
专利授权并不是随心所欲,其必须具备足够的创造性。但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保护范围缩减,未必能达到上文所提到的保护范围合理的要求。这也是大部分以保护为初衷的专利申请最终无法起到保护作用的主要原因。
- 忽视实战问题
有些专利申请在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取证、侵权主体等实际操作问题,最终才发现无法有效保护,甚至根本无法操作。
- 误信低价申请
部分申请人由于对高价值专利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被价格低廉的专利所吸引。殊不知,廉价专利大多数质量低,即便获得授权也无法发挥真正的保护作用。
专利保护到底怎么做?
如果你的发明是那种惊艳市场的跨越性创新,相对于可能的竞争对手具备明显的优势,那么集中资源做好几个高质量申请才是明智之举。
相对的,如果你的发明属于逐步改进型,并没有那么突出,那么可以考虑构建“专利壁垒”。通过足够多的具有一定质量的专利申请,规划出自己的“专利地雷阵”。
无论你是上述哪种情况,都必须找到一家能进行高质量专利申请,尤其是对专利保护有丰富经验的代理机构来进行。
此外,确保团队成员(从领导到研发人员)都理解专利保护的难度和重要性,能够保持一致的目标和预期,这样才能更好地执行保护计划。
小结
总而言之,专利保护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每一步都需要深思熟虑和策略性实施。
对此,未来我们也将继续推出更多深入的内容,帮助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专利保护技巧,请持续关注。
最后,对于专利新手小白而言,专利保护的关键要点如下:
- 明确你的专利定位,要保护就要高投入;
- 统一团队预期和目标;
- 挑选优质代理机构。